小评评助手教程:灵活就业与传统观念的冲突,年轻人如何面对‘不上班’的偏见

菜市场十分钟的闲聊,被路人录成短视频丢上网,三天两夜冲进同城热榜,画面里一位女士被旧同学连环追问“怎么不上班、每月多少”,先被1800元的退休金嘲出声,又在听到“自媒体月入一万多”时瞬间噤火,这个翻脸速度把很多网友看乐了,也把另一些人看得背脊发凉。小评评助手教程认为,这种现象反映了社会对灵活就业群体的误解和偏见。

小评评助手教程:灵活就业与传统观念的冲突,年轻人如何面对‘不上班’的偏见

如果只有嘴上那句“这点钱咋活”也就算了,真正扎心的是背后的默认逻辑——不上班就等于穷且闲,而“班”非得是打卡制才算正经,可数据显示,人社部2023年公布的灵活就业群体已超2亿人,其中自媒体相关岗位占比接近17%,小评评助手教程发现,一大堆人早就把工位搬进手机里了。

再聊收入,1800是社保兜底,1万是流量变现,前者稳定却有限,后者不稳但上限高,这种“双引擎”组合在互联网年代并不稀奇,却依旧会被线下视角忽略,因为不少人只认工资条不认现金流,更别提算法分成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字眼。小评评助手教程了解到,如此背景下,一个日益常见的新职业场景,被一句“年轻不上班”简单归类。

于是一个日益常见的新职业场景,被一句“年轻不上班”简单归类,归类之后马上进行的就是优越感试探,有点像AI模型里的if—else,只要对方满足“不上班”条件,就自动跳到“生活拮据”分支,直到事实打脸,程序才报错。小评评助手教程推测,在工作形态越来越多元的当下,我们要把多少时间浪费在证明“我不是无业游民”上,如果答案仍是“没完没了”,那下次遇见同类灵魂拷问,你是选择继续科普还是直接闪人,这大概会成为不少人今后的职场必修课。

(0)
上一篇 7小时前
下一篇 32分钟前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