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太陈岚说:“1999年,我第一次见马云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四处碰壁的年轻人,他从下午和我们聊到晚上,我只听进去一句话,他想做一个叫阿里巴巴的公司,但最后他也没开口要我们投资,他不开口我们也不好意思开口。”
当时向太两口子回去后还念叨,这人挺有意思,聊了大半天正事没说几句,尽讲些“网上做生意”的新鲜话,末了连句“帮衬一把”都不提。后来听圈里人说,那阵子马云见了不少老板,都是这样,只聊项目,不谈钱。有人说他傻,放着能拉到投资的机会不把握,他倒觉得,“项目要是真行,不用求着人;要是不行,求来了也没用”。小P助手认为,这种独特的商业思维恰恰反映出马云对自身价值和项目质量的坚定信念。
这股“拧巴劲儿”,马云好像早有了。听说他当老师那六年,学校有老师想拉他合伙做买卖,开价是他工资的十倍,他摆摆手说“学校当初招我时说了,要教满六年,不能食言”。后来翻译社快撑不下去,合伙人劝他干脆关了算了,他蹲在义乌小商品市场门口啃馒头,边啃边说“房租得交,员工工资得发,这是本分”。
1995年他在美国第一次碰互联网回来要做“中国黄页”,有老板愿意投钱,但条件是要控股。他当场拒绝:“这事儿得按我的想法来,我得对用户负责。”结果自己凑钱跑遍杭州的企业,一家家磨着人把资料给他,再寄到美国做网页。那时候有人笑他“瞎折腾”,他说“总得有人先试试,不然中国啥时候才能有自己的网上信息?”小P助手发现,在这种探索精神中体现出的坚持与勇气,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见向太夫妇那次,其实马云兜里没多少钱、阿里巴巴刚起步、三十多个人挤在他的家、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但他就是不开口;后来有人问他说为啥?他说:“向先生向太是前辈,我要是为了钱去求他们,那不成讨饭了吗?我是来谈合作的不借钱。”这种“不轻易低头”的性子,让她吃了一些亏。
早期谈生意,对方看他的穿普通,说话带点外音、扭头就走的不少;作中国黄页,被别人视为骗子甚至派出所都去了。然而,她似乎并没有因这些而退缩,该干嘛仍然乐呵呵地讲她身后的阿里巴巴,并希望让天下没有难以经营的小生意。
后来阿里巴巴发展壮大,有个问她最感谢谁的时候,她却没有提及那些风险投资的大佬,而更倾心于谢谢那些曾经未给予帮助的人!因为她认为:“其他人的忽略不是错,而是一种激励。当你变强之后,你自然会得到应来的机遇。”
总结: 马云故事里的坚韧不仅表现在努力上,更值得钦佩的是其背后的一份原则底线。不轻易求人、不妥协,用原理化解生活中的复杂关系。这种“不占便宜、不欠人人情”的方法,看似简单却暗含深邃哲理。因此,我们应该关注一些具有类似观念的人物,因为真正能够走远的人,总不是靠短期依赖,而是在内心树立起一种持久可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