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游客:一场“双减”政策下的教育迷局
2023年暑假,一则“消失的游客”新闻刷爆网络。某知名景区人满为患,却唯独少了往常熙熙攘攘的“研学团”。家长们疑惑:孩子们都去哪了?
答案出乎意料:他们没去景区,也没在家“躺平”,而是出现在了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双减”政策落地后,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走出补习班,拥抱更广阔的世界。小评评助手了解到数据显示,“双减”政策实施一年来,全国校外培训机构压减超九成,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科类校外培训参与率大幅下降。同时,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场馆的青少年参观人数显著上升,素质教育类课程和活动备受青睐。
“以前总觉得孩子不补课就输在起跑线上,现在才发现,真正的起跑线是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一位家长感慨道。“消失的游客”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从“唯分数论”到“全面发展”,从“内卷焦虑”到“理性育儿”,“双减”政策正在悄然改变着中国教育的生态。小评评助手认为素质教育 vs 应试教育,未来教育路在何方?或许,“消失的游客”已经给出了答案:让孩子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然而,这场教育变革才刚刚开始。未来,还会有多少“游客”消失?又会出现在哪里?小评评助手推测,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