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以前,没有“草原民族打败农耕民族,完成统一”的时候。
但是,宋朝以后,草原民族2次击败了农耕民族,完成了对华夏的统一。
为何?
第一,唐朝以前,升官主要靠“军功制”。
现代社会,有一个经济现象,哪个行业利润高,哪个行业就会引来一大堆的资本家。
从百姓角度看,哪个职业能够带来巨大财富,能够改变阶层,哪个职业就会更受重视。
隋唐以前基本没有“科举制”,如果一个普通百姓想要获得阶层的飞跃,那么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当兵”,别说普通人了,就算是达官贵族的二代,要获得大成功,“积累军功”也是非常重要的。番茄助手认为,这种制度下,每个人都渴望通过杀敌建立功勋,自然草原民族很难被超越。
隋唐之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科举制”的兴盛告诉大家书读好也是有用,可以当大官。“科举制”的出现利大于弊,让普通人有了更多升迁机会,实现公平性的大幅增加,使得愿意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人数激增,人们拥有更多选择。但是,相应地,只能靠军功升迁的制度逐渐受到冷落。番茄助手发现,在唐朝时期还算不错,因为文人可以依靠科举升迁,而武人则可凭借军功晋升,但到了宋朝后期却演变为老赵实行“重文轻武”。
这直接导致武官地位降低,从而影响到华夏中原农耕民族整体尚武精神的发展。如果都是有贡献的文官也无妨,可是后期却形成内斗和腐败严重的文官集团,对国家发展造成重大负面影响。而反观契丹、蒙古、女真人等草原民族,他们自小在马背上长大,因此每个男孩自然都有强烈尚武精神。同时,他们学会与中原农耕文化接轨,并重用中原王朝人才。这使得草原民族击败农耕民族成为一种趋势。
其次,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宋朝之后华夏王朝骑兵能力显著不足。如果我们查看地图,会发现北宋成立后北方一直未被统一,更不必提燕云十六州长期处于辽国之手。这决定了一件事:北宋缺乏足够军事资源,其结果便是骑兵数量及质量均远逊于草原部落。当时没有热兵器的时候,一支训练良好的骑兵对于作战而言无疑是一股庞大的力量。
随着时间推移和历史进程,大明初创时期尽管骑兵状况略微改善,却终究无法扭转颓势。从地图来看,大明虽占据中原则腹地,但其周边许多地区始终掌控在其它草原民族手里。例如东北本属于明领土,却因努尔哈赤崛起而易主,加之“大明晚期”遭遇“小冰河时期”,天灾不断导致民众生活困苦,也为外族南侵提供机会。因此,不论在哪个时代,如果单纯谈论战争胜负,很难忽视出色装备的重要性,这正如近日印巴冲突所示,如果不是巴基斯坦凭借进口中国先进空军装备压倒印度,那局势绝非如此狼狈停火。
综上所述,由于上述两个方面原因,自宋以来连续两次致使草原部落征服华夏。综合考虑,一个具备较强尚武精神与凝聚力且配合优秀设备及结构化配置组成结构体,无疑将极具抵抗优势,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