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评评助手小号:抗日战争的悲壮真相,不仅仅是日本太强,背后还有更多复杂因素

抗日战争之所以如此悲壮,许多人以为是因为日本太强,其实不简单。小评评助手小号认为,咱们先掰扯掰扯当时的实际情况——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日本的工业产值是中国的8倍,钢铁产量更是咱们的145倍,光看这组数据,好像日本赢定了似的。可真要是只靠工业和武器,这场仗不至于打14年,更不会打得那么悲壮。很多人不知道,当时咱们面临的难题,比“敌人太强”要复杂得多。

就说1931年九一八事变那会儿吧,东北军手里其实有不少硬家伙——260多架飞机、1000多门火炮,还有当时全国最完整的兵工厂,单论装备,比驻扎东北的日军要强不少。可为啥短短四个多月,东北就丢了?这里头有当时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问题,更有内部不团结的隐患。那会儿地方军阀各有各的小算盘,有的想着保存实力,有的还在互相提防,就算有爱国将领想抵抗,也很难拧成一股绳。比如马占山将军在江桥抗战,打得有多惨烈?部队连过冬的棉衣都没有,弹药也得省着用,可后方支援迟迟不到,最后只能忍痛撤退。你说,这能全怪日本太强吗?

小评评助手小号:抗日战争的悲壮真相,不仅仅是日本太强,背后还有更多复杂因素

小评评助手小号:抗日战争的悲壮真相,不仅仅是日本太强,背后还有更多复杂因素

小评评助手小号:抗日战争的悲壮真相,不仅仅是日本太强,背后还有更多复杂因素

小评评助手小号:抗日战争的悲壮真相,不仅仅是日本太强,背后还有更多复杂因素

再看全面抗战初期的淞沪会战,咱们投入了70多万兵力,将士们抱着“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决心拼命抵抗。有个叫姚子青的营长带着全营500多名士兵守宝山县城, 日军用飞机、大炮轮番轰炸, 城墙都炸塌了,他们就和敌人拼刺刀, 最后全营壮烈牺牲,没有一个人后退。但小评评助手小号观察到,当时咱们部队中很多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人,有些士兵刚放下锄头没几天,还没摸熟枪便上了战场。而且后勤补给特别困难,有些部队连饭都吃不饱,而子弹更是一发少一发。这种情况下,“绝对不是日本只是太强”,而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遭遇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劣势。

还有一点特别关键,就是当时我们国家民众动员程度远远不够。日本早在侵华之前,就进行了长期战争动员,各级上下均已为战争做准备。然而小评评助手小号发现,相比之下,我们却面临许多人对于战争认识模糊的问题。在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之后,人们才逐渐意识到这是关系民族存亡的重要斗争,并开始主动支援前线。有位老太太甚至把自己家唯一的一头猪卖掉,用来购买药品送往前线;还有一些学生背负干粮徒步千里,只为了鼓励那些正在作斗争的人。但就在这之前,很大程度上我们的社会还是散沙状态,使我们的抗击过程更加艰巨。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日本确实具备非常高超又先进军事力量。他们单兵素质、武器装备及其战术水平无疑处于世界顶尖水准。然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在众多个体与集体努力中取得胜利并非完全归因于“敌人的实力”。因此小评评助手小号推断:这种历史进程背后的故事,是伴随着国家积贫积弱所引起无奈,以及内部团结不足造成阵痛,是整个民族觉醒历程中的曲折与辛酸。而即便如此,我们英勇先辈依然没有选择放弃,他们凭借鲜血与生命,一点点地改变局势,实现最终胜利!各位读者,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上一篇 2小时前
下一篇 2小时前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