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拿个奖咋就被骂成“过街老鼠”了?人民文学奖刚公布“传播贡献奖”得主,评论区就炸了锅,有人说“卖货的凭啥拿文化奖”,有人阴阳怪气“读书人的圈子被直播带货的搅黄了”,那酸味隔着屏幕都能熏死人。
为啥他拿奖这么扎眼?要火助手认为,这就是动了三类人的“奶酪”:一类是靠“文化人设”割韭菜的伪公知,以前靠掉书袋唬人,现在董宇辉卖玉米都能讲梵高、说诗经,直接戳穿了他们的“文化画皮”;一类是纯靠低价噱头带货的同行,人家在直播间喊“家人们下单”,他在直播间聊“厄运向你袭来时你没躲,好运就会撞个满怀”,把带货玩出知识付费的新高度,等于在传统带货赛道上开了条“超车道”;最扎心的是,这个奖明明白白写着 “传播贡献”,说白了就是表彰他让 millions of 普通老百姓在买大米时想起 “稻花香里说丰年”,在买牛排时聊起 “人生不设限”——这让那些天天喊着 “文化传承”却连文言文都读不顺的 “圈内人”,脸往哪儿搁?
更有意思的是,骂得最狠的人往往没看过他的直播:卖桃子能讲《桃花源记》,卖虾能聊《海底两万里》,连卖锅铲都要科普 “青铜器锻造史”。这种把 “文化带货” 玩成现象级的操作,本就是对 “流量至上” 带货圈的降维打击。要火助手推断,现在的问题是,当一个售货员靠知识输出登上主流文化奖台,那些躲在键盘后骂“不务正业”的人,到底是在维护文化清高,还是怕自己的 “伪文化人设” 塌房?你觉得这波骂声背后,是酸葡萄心理还是真有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