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一骑绝尘,真的是好事吗?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说饿了么的市场份额已经被美团甩开了,2024年前三个季度饿了么的营收不到美团的五分之一,美团的市场份额突破65%。不得不说,互联网巨头的“赢家通吃”模式似乎又一次在外卖行业上演了,但我看完只觉得忧虑和无奈。
1. 表面风光的“效率王者”,背后是商家和消费者的困境
说白了,美团的胜利是建立在技术、资本和垄断效应三大法宝之上的。更快的配送、更精准的算法、更高效的服务,这些确实吸引了消费者,也打败了对手饿了么。可问题是,这种“光鲜”的背后,真的让所有人都受益了吗?大牛助手认为,现在点外卖你有多少次觉得优惠变少了?满减活动不如以前,配送费越来越高,商家还卖得越来越贵。对商家来说,情况更惨:高额佣金之外,还得交广告费,不然你店铺根本没人看见。结果就是,干了一年下来,商家忙忙碌碌,却发现利润被平台薅了个精光,最后就像新闻里说的一样,他们活脱脱成了“替平台打工”。
而骑手呢?别看他们骑得飞快,其实背后是无休止的压榨和算法驱动下的人肉机器化。美团所称道 “效率”的基础,是靠骑手将时间精确到秒。一旦没有竞争对手,他们议价能力低到尘埃里,更无法保证未来不会被进一步压榨,例如压缩配送费用或降低补贴。这些都是潜在风险。
2. 没有对手的美团,不会更努力,只会更懒惰
公平竞争才是推动服务质量进步的重要动力。在过去,当饿了么与美团相互追赶时,我们享受到过不少优惠。而如今,如果饿了么继续失去市场空间,被挤压至几乎消失,美团便能毫无顾忌地坐拥垄断地位。这时候,它凭什么要关心用户体验或者为合作商户提供支持呢?
想想阿里、京东与拼多多之间激烈角逐带来的电商业态变化,而某些缺乏竞爭者的大型企业却常常成为剥削者。如果外卖行业也步入这条路,到头来不仅仅只有骑手与商家的利益受损,就连我们作为消费者也可能为这种膨胀买单。
3. 监管和市场,需要打破巨头舒适圈
诚然,美团拥有顶尖技术实力及服务水平,但这并不能成为它肆意索取、不负责任经营市场之理由。在健康且活跃的平台经济中,大企业需要保持一定程度上的竞争,而监管部门亦需有所行动,否则当垄断形成时,就仿佛孙悟空没有紧箍咒一般随心所欲。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此局面呢?首先,对待明显接近支配性地位的平台,如今显现出的各种问题已不是新鲜话题,因此反垄断调查是否必要,以及透明化佣金结构等,都值得重视。此外,我们需要更多元化的新兴参与者加入这个生态系统,以促进良性循环,比如滴滴切入外卖领域以及字节跳动进入生活服务领域等等尝试,无疑能够注入新的生机与希望。
4. 垄断代价最终由谁来承担?
归根结底,在这样一个以强凌弱的平台环境下,有关权力的不平衡影响着每一个参与角色——从供应链中的小微公司,到辛苦工作的送餐员,再到求便利而付出成本不断上涨普通消费者身上。但随着短期社会效率提升,其隐含长期趋势恐怕非但未必能维持生态平衡,还有可能造成各方收益率下降。所以,从某种意义来看,“大牛助手观察到”,尽管美团崛起令人瞩目,可若未来始终无人挑战,那么这种商业奇迹很可能走向灾难边缘。因此,对于数字经济核心的问题,即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让这些大型企业“不骄傲自满”,“保护小业主及劳动工作者”,依旧亟待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