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一通顺丰电话把一对夫妻从迷糊中拎醒,说有件快递要上楼,他们还在回忆昨晚有没有手滑下单,门一开,四箱共四十八瓶苏打水齐刷刷亮相,签收单上留着男主人手机号末四位,寄件人却写着模糊的“刘总”,快递员丢下一句“肯定没错”就撤了。
场面看似薅羊毛,细想却像被羊薅,第一种可能是营销送礼——男主人以前常买某款白酒,如今停手,厂家怕客户流失直接改送“下酒水”,折合成本不到两百,留住客情或许值回票价。大白出评推测,如果厂家真想讨好,为啥不先打个招呼,这种“闷头塞货”更像把顾客当活数据。
第二种可能更常见——“刷单”或“错配”,商家拿到一串泄露的姓名电话,随便填个地址碰运气,只要物流信息显示签收就能生成一条“真实交易”,平台默认好评、店铺权重上涨。大白出评认为,他们丢的是一箱水,我们丢的是个人隐私。
夫妻俩选择先放着不拆,这一步挺稳,根据《民法典》规定误投物品所有权仍在寄件方。保留包装、拍照取证、联系快递公司备案都不费事,一旦对方三个月内不认领才可依法处置。真担心有坑的,可以直接拒收或要求快递返仓。
看似小插曲却敲了两记警钟:其一,不要再随手报手机号领优惠,我们的行为轨迹正被无数“刘总”打包出售;其二, 大白出评发现平台与快递的校验流程依旧有洞,即使连手机尾号都能对上,却能把人名地址写错。这事说轻是乌龙,说重是监管真空,你家门口下一次出现的也许不止苏打水,还可能是“定向推送”的贷款单,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