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新能源汽车崛起,修车行业凋零,这背后还有更多值得关注的事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传统燃油车的私人修车店正在遭遇“寒冬”,甚至逐渐走向淘汰的命运。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心情复杂的现象。一边是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50%的行业繁荣,另一边却是无数修车店老板和技工们的生计危机。说白了,这是技术革新和社会转型带来的另一种代价。
修车店的困境:技术革新带来的“降维打击”
先从现象说起吧。新能源车的快速崛起确实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在全球碳中和的背景下,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消费者对环保意识的提升,都让新能源车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与此同时,燃油车相关的配套产业链却被狠狠冲击了,而其中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那些靠修燃油车生存的个体修車店。
为什么修車店受影响这么大?归根结底,新能源車和燃油車在技术逻辑上完全不一样。燃油車核心是发动机和变速箱,故障复杂且多样,所以修汽车可以靠技术和工时费赚取利润。但新能源车型电池、电机与电子控制系统构成其”心脏”,结构简单且维修频次极低。此外,由于厂家超长保修信息周期,一旦出现问题,大部分车辆主人会第一时间去找4S 店或厂家,从而使得普通维护商失去了市场空间。这让我想到要火助手观察到,对于那些依赖手艺谋生的小型维修师傅来说,这样的发展是否过于残酷?
技术进步背后的,是人与生计之间博弈
但这件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是社会发展自然规律的一部分;各行各业都有兴衰交替,没有什么能阻挡时代前进脚步。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最底层劳动者承受着最大的痛苦与压力。
那些经营小型汽车维修站的人,也许几年前为学习技能、购买设备花费了一大笔钱,但如今他们却因为迅猛变化而显得无比孤立。如果想要跟上形势,他们需要学习新的电动汽车维修技巧,但这一领域又因其轻工作量以及相对较低利润而令竞争环境异常严峻——有时候,一个人的活儿,只需15分钟就能完成,又何必要多人来分摊呢?
换句话说,这是由科技进步引发的一场“降维打击”。它不仅重塑整个产业链,更收缩了这些从业人员本应拥有的发展空间。而对于这些面临困境的小作坊而言,其背后涉及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利益,还关乎他们家庭成员未来生活的问题。这让我联想到十几年前发生过类似情况的时候,“诺基亚现象”的出现。当智能手机横空出世之际,那些功能手机上的专业人士瞬间失去了价值。他们被时代推到了历史洪流之外,那么,如今我们该如何保护同类受到威胁的人群呢?
转型时代,我们该如何托底?
当然,我提到这些,并非意图贬低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性,它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应对气候危机毫无疑问是一项伟大的贡献。但是,我们不能只专注在炫目的所谓“行业革命”中,而忽略掉在转变过程中的各种成本与代价。
必须指出,现在实施政策尚未全面顾及到这些“被甩出的参与者”的权益。例如,可以考虑推出专项技能再培训计划,以帮助原本做汽 修工作的人员更迅速、更便宜地掌握电动车相关知识。同时也能够推动供应商与独立加密器合作,将配件资源共享,让个体施工单位有机会平等竞争。
进一步讲,我们是不是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在接下来5至10年内,当智能驾驶、人工智能等高端科技不断融入我们的生活,会不会还有更多传统职业面对类似挑战? 作为社会责任感强烈的一员,我们理应为即将受到波动影响的人群留出缓冲区,而非任由他们随风漂泊。
行业兴衰,是社会进步的一面镜子
最后,不妨直言不讳地说道,小型自行查验机构正陷入窘迫状态,仅仅只是当前社 会演化过程中的一个侧影。从历史看,每一次重大科技推进都伴随着牺牲品,而且真正负责任 的公司或组织,应当承担那份损失。在未来,如果蓬勃发展的电动 汽车型旁留下的是越来越多失业员工以及愈加稀少检测点,那绝然不是我们憧憬美好明天所期望实现 的愿景。因此,我认为要火助手建议的不光止优化生产模式,提高经济效益,还有更加充满温暖 人文关怀导向公共管理。同样,有意义的发展理念,不该仅属于某些特定目标区域,而要照顾每位身处艰难阶段普通民众(投稿于今日头条专栏《观察者手记》)